您现在的位置是 : 首页  >  时尚前沿  > 正文

吃新节的寓意是什么_吃新节

日期:2023-06-06 00:31:49 来源:互联网

1、举行时间:农历六月至九月间类型:庆贺丰收并祈福来年丰收的节日相关活动:仡佬族祭祀、侗族斗牛  节日简介:中国南方的苗族、侗族、仡佬族、基诺族等民族都有吃新节的习俗,这是个农事节日,多是为了庆贺丰收并希望来年丰收过的节日,大都在庄稼成熟时节过。

2、各民族又各有不同。


(资料图)

3、  节日习俗  苗族  吃新节苗族古称“脑莫”(nongsmol),每年一次。

4、西江、陶尧、丹江等地在农历六月上、中旬卯日(兔场天),所以又叫“吃卯”。

5、即旧历六月的第一卯日的意思,或称“努格西”,意即新米。

6、朗德、报德等地在七月卯日,从开秧门的日子计算,满50天即举行。

7、莲花、桥港、桃江、掌雷等地则在农历8月上中旬的“卯日”。

8、    节日期间,男女才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。

9、特别是姑娘要穿银带花,除了不带银角外,项圈、手镯、亚领、耳环等各种银饰凡有的都戴上。

10、有的还在百褶裙外套上条裙,全身银饰叮铛,鲜艳夺目。

11、  节日中,只吹芦笙,但不跳。

12、主要活动有斗牛、斗雀、赛马、游方等。

13、这些活动中,主要是斗牛和游方两项。

14、    斗牛  斗牛,有斗黄牛和水牛两种。

15、斗黄牛随便一些,斗水牛必须认真。

16、从方都要根据牛角上的年轮进行测算,并量出两头牛的角尖距离基本相符后,才放牛斗。

17、斗牛到一定的时间后,从方各拿着早备好的大棕绳套住对方的牛腿,将牛拉开,以免牛斗伤。

18、西江斗牛都在河滩上进行,河两岸及河滩上都围观着上万人。

19、不论牛正斗得紧张,或有一方斗败,一方紧追时,人群中都爆发出热烈有欢呼声,整个声面气势磅礴,热闹非常。

20、    游方    游方,主要是青年男女互对情歌,谈情说爱,寻找对象。

21、地点在街上和村边,白天晚上都可以对歌,但在村里只在晚上进行,一般是本村的小伙子同来走亲戚的外村姑娘对歌。

22、通过对歌,如果互相爱慕或中意,就约定下次相会日子,继续对歌,加深感情;有的则互换信物,作为定情见证。

23、信物有围腰、衣服、手圈等,有的也拿项圈,衣服一般是互换的。

24、如果女方拿出手圈或项圈等,男方就要拿出相当这些银饰价值的钱来送给对方。

25、游方,是西江吃新节中最活跃的活动,特别是晚上,人数众多,通宵达旦,情歌、飞歌交相呼应,此起彼伏。

26、    仡佬族 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,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(也叫尝新),祭祀祖先,感谢祖先的恩德,保佑来年风调雨顺。

27、祭祀当日,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(采新)粮,做好祭祀祖先。

28、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,甚至杀牛祭天、杀马祭地。

29、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农作物都不为过,反而以此为荣。

30、    吃新节这天,各家各户都分头去摘新(或叫采新),附近村边田地里种植的粮食作物,只要是七成熟以上的,不论是谁家的都可以摘一点。

31、摘新得来的粮食和采回一碗的瓜菜,与鸡、鸭、牛肉混煮。

32、先用来祭拜“开荒辟地的祖先”,然后家人才能吃新米。

33、磨基仡佬族在吃新节这一天,拿酒肉和新米到田头去祭,祭毕又在田里选三穗最长最大的稻谷和两穗最大的小米,拿回家挂在灶上,以后全家即可以吃新粮。

34、  夏收较早的村寨,多在农历七月第一个“辰”(龙)日或“戊”( 狗)日举行,夏收较迟的则在八月间“已”(蛇)日举行,因此,仡佬族中有“七吃龙”,“ 八吃蛇”的说法。

35、[3]  仡佬族“吃新节”这个节日,以传统文体形式和吃“转转洒”的习俗为主,分昼夜两个阶段进行,白天打“篾鸡蛋”活动,活动以固定范围的“对打”和不固定范围的“追打”两种形式进行,夜晚,仡佬族同胞就近围坐在屋内吃“转转洒”,边吃边摆家常,洒过两巡,大家各抒己见,既虔诚地祈求祖先保佑,对朴实地总结这年来生产、生活的经验,以利来年有更大的作为。

36、仡佬族还有磨磨秋,拜神树,比夷枚,请“七姊妹”等活动。

37、    景颇族  景颇族在每年谷物成熟时为感谢众神赏赐丰收,并祈求以后年年丰收,也举行尝新祭祀。

38、先从全寨集体祭祀,然后各家再办。

39、着新装的老年妇女们将盛满新谷的竹篮(篮四周插满鲜花、玉米、高梁等)背到山官或寨头家,新谷用锅炒后由年青妇女舂成米,再拌以姜末煮成饭。

40、男子捕来鱼等做菜。

41、饭菜准备就绪后,请宗教师主持祭祀仪式,念祭词,祈求保佑全寨平安无事,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

42、祭后,参加的村民每人分得一小包新米。

43、还以新米饭祭狗,以示谢恩。

44、相传古时景颇人学会种谷后,不料有一天谷魂上天去了,因而谷子长不好,人们挨饥受饿。

45、这时狗日夜不停地吠叫,终于叫回了谷魂,谷子又长好了。

46、    基诺族    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。

47、节日早晨,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、蔬菜来做,并杀鸡祭祀。

48、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: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;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;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;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。

49、饭菜煮熟后,念经,敬请神佛享用。

50、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、铁匠神、火塘神等诸神,他们认为丰收是神佛保佑的结果。

51、他们会在这一天请亲朋到家中吃饭。

52、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,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,他们将它种下,但是所获不多,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,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,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。

53、    阿昌族  阿昌族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要过尝新节。

54、相传有一老寡妇,擅长农事,乡亲们在她的帮助下,家家丰收,人们尊称她为"老姑太"。

55、她死前对儿子说:"我死后,每到八月十五,用我的拐棍捆上一棵新包谷,靠在堂屋里,保管你们有吃有穿。

56、"从此,阿昌人有了过尝新节的习俗。

57、节日当天,先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,再到地里拔一个结得最大最多的芋头,再砍一棵结双穗的新包谷,将它们捆在竹棍上,靠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。

58、随后煮上新米饭,杀一只鸡,又摘来脆栗和梨,摆在祭桌上。

59、全家人站在堂屋里,由家长念诵祭词,祈求老姑太赐福免灾。

60、    藏族  四川铁布藏族在每年青稞收获后,每家用新打下的青稞磨面,做一顿新粮饭。

61、做好后,首先供佛过,反而以此为荣。

62、    哈尼族  哈尼族在每年农历七月或八月选择一个属龙日举兴,为期三天。

63、节日早晨,各家一早就到田间背回一丛单数连根拔起的稻子。

64、将新谷焙干后捋成谷粒,舂成新米。

65、用甑子蒸饭时,要先放一层旧米,加一层新米,表示年年有余,岁岁增长。

66、下午,要杀一只公鸡,希望生活像公鸡的羽毛一样美丽。

67、各种蔬菜都要尝一下,特别是要吃一碗竹笋,表示当年的庄稼要象竹笋,节节向上。

68、在尝新前,要先盛一碗米饭给狗吃,相传在哈尼人还不会开田种地前,整天靠吃野菜度日,天神的女儿很善良,要求父亲给人间一点稻种,却受到父亲的反对,于是偷偷地把谷种带到人间,并教哈尼人种植稻谷的方法。

69、这事触怒了天神,他把女儿贬为了一只狗。

70、哈尼人民不忘姑娘的恩德,每逢新米节时,把第一碗米饭给了狗。

71、    拉祜族  拉祜族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,到稻田里掐取熟了的谷穗,烘干脱壳,杀鸡煮新米,并将新米饭敬献给天神厄莎。

72、传说天神厄莎的女儿舂米时不小心把米洒了几粒在地上,被一只斑鸠吃在嗉子里。

73、厄莎来到人间告诉人们,要想过好日子就学会种谷子,谷种就在天天飞到水塘边喝水的斑鸠的嗉子里。

74、拉祜人按照天神的指点学会种稻谷。

75、为了感谢天神厄莎,拉祜人形成了过新米节的习俗。

76、  侗族    侗族也有吃新节的习俗。

77、各地时间并不太一致,大都在农历的六、七月。

78、在早稻成熟时,家家摘取新谷,尝新米饭,用鸡、鸭、鱼来供奉祖先,同时举行唱侗歌、侗戏、斗牛等活动。

79、    佤族  佤族在新谷成熟时也要庆贺。

80、各地的日子不太一致,请村中有威望的老人来选择日子,过节时找几个小姑娘穿上节日的盛装,背上背包到田里摘谷穗,并把"谷魂"带回村中交给主祭的头人,用新米煮成鸡肉烂饭以后全村人一起吃,并请经师看鸡卦。

81、饭后大家一起唱歌跳舞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标签:

推荐